|
漆线绵长,紧密盘绕,经过艺人之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纹饰。 漆线雕是厦门传统的手工线雕技艺,这个仅出现40多年的名字,却有着300余年的历史。 厦门漆线雕源于明末清初出现的“漆线妆佛”工艺。厦门同安马巷镇的蔡氏一门,是闽南地区“漆线妆佛”行业的佼佼者,迄今共13代从业。新中国成立后,“妆佛”被蔡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改名为“金木雕”。20世纪70年代初期,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则把漆线装饰从雕塑形体的依附上脱离出来,独立完整的堆塑在瓷瓶、瓷盘,甚至是蛋壳上,形成一门全新的漆线艺术,命名为“漆线雕”,并沿用至今。 2006年,厦门漆线雕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的漆线雕,不仅有非遗技艺的“本源”,还焕发出了“新生”。 王志强向东南网记者介绍漆线雕的”蛋雕“作品。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在传承中创新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所谓漆线雕,厦门漆线雕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王志强表示,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雕,而是由塑造、打磨、调漆、搓线、盘线、安金、填彩等多道工序组成的的手工线雕技艺。最重要的漆线,是用砖粉、大漆、桐油等多种材料调和,经长时间捶打,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泥,由手工再搓制成线。漆线高立黏贴在器表上,用盘、结、绕、堆的方式,塑造出浮凸的图形。 漆线雕同刺绣一般,着重层次的丰富、线条的婉转。龙是漆线雕艺术的典型,几乎没有一个漆线雕艺人不善于做龙。 随着漆线雕工艺的精进,如今,龙的造型更加立体,已由平面成浮突,头部由低到高,龙身由平到高低起伏。 实际上,在传承中,这些手工艺人都在不断尝试创新。“传统的东西是很好,但不可能全靠传统的东西去打开市场。”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蔡超荣认为,非遗要保护和传承,在这基础上也要注入新元素,争取更多不同的消费群体。 近几年,除了传统的龙凤祥云、瑞兽锦绣题材外,他们还“试水”了卡通画、欧式抽象图案,以及塑造了蜥蜴、蛇、青蛙等立体作品。 正在制作中的大型漆线雕作品《郑成功收复台湾》。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目前,蔡超荣正在制作一幅长2.4米、宽1.2米的漆线雕作品《郑成功收复台湾》。另外,他还正着手将《心经》260字的内容,用“漆线雕”技艺表现出来。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蔡氏漆线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打造出一件件精美手工艺品。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期间,一件将厦门漆线雕技艺与脱胎漆器巧妙融合的《神武大元帅》作品被作为非遗国宾礼品赠送给普京。另外,两件以德化白瓷为载体的漆线雕作品《吉祥如意》《四海和尊》也是厦门金砖会晤礼品研制入选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技艺与商业力量也并不冲突,漆线雕技艺已开始出现在酒类外包装等,让传统技艺创新生变,商业力量的注入,或将让其拥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2014年9月,蔡氏漆线雕的经典作品《五子登科》荣获“金慧奖”之“最佳创意奖”。这个作品还获得台湾人的青睐,也因此迎来了一大批订单。 “大陆市场多以漆线雕作品作为礼品赠送,而台湾地区则多以个人收藏为主。”王志强表示,现在台湾地区的订单还挺多,根据他们私人定制的要求,团队开发了很多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厦门漆线雕技艺有促进作用。 在传承中推广 让年轻人喜欢上就算是成功 “如今能够掌握造像及装饰全套工艺的艺人太少了。”除了蔡水况大师外,几乎很少人可以独立完成全套雕像制作。“由于薪酬不高,初学者也静不下心,这些年来已很难招到年轻的学徒。”对于漆线雕技艺传承的担忧并不是仅仅只是王志强。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工艺品外贸出口的发展,厦门漆线雕得到很大发展。为了使这项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蔡水况还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俗,而王志强就是“蔡氏漆线雕”目前唯一的“外姓传人”。 即便如此,近年来,后继乏人还是成为了制约漆线雕发展的一大瓶颈。 手工艺人正在为漆线雕作品填色。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蔡水况大师已年过古稀,难免有些力不从心。而厦门漆线雕的技术骨干也已都人到中年。“学习漆线雕技艺,需要时间,也需要坐得下来,静得住心,才能入门。”王志强表示,漆线雕制作工艺精细,仅掌握熟练的基本功,初学者至少要花三四年时间,而且还只能完成其中几道工序而已。 尽管艰难,但这些手艺人依旧都没有放弃。2003年,他们成立了蔡氏漆线雕研发创作部,吸收有绘画特长的手艺人,研究创新更加多样的作品。他们还向各大院校的学生开放工作室,积极参与“漆线雕进校园”等工作,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传承漆线雕这门传统技艺。 对漆线雕的未来,作为厦门漆线雕技艺传承人,王志强与蔡超荣有信心和动力。王志强认为:“漆线雕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能让年轻人喜欢上,不缺人接班,就会发展得更好。” 蔡超荣认为,这十几年,通过各种宣传、参展等,让更多人看到了漆线雕的精美,也让这门历史悠久的手艺得到了更多人的欣赏。相信在未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漆线雕会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漆线雕制作工艺。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记者手记 弘扬和延续,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 由于诸多因素,一些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青黄不接等问题,有些项目甚至濒临失传。 在采访过程中,从传承人简单朴实的话语之中,就能深深感受到,非遗技艺需要有能静心琢磨技艺的传承人,而这份静心,则要源于热爱与坚守。 越多人,代表着越多的希望。如何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上漆线雕,更好地将这份古老技艺延续下去,这不能只依靠企业,或者传统手艺人的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全社会各方来共同去推动传承与新生。 当然,这些传承人也都在努力,尝试通过各种创新设计,开发出更多更贴近生活的产品。目前,漆线雕技艺已然开启了这条“新生”之路,但道阻且长,技艺人还要面临诸多挑战。在坚守之外,还需更多的慧心巧思。 对于非遗,除了政策性保护外,政府部门还可寻求更适合的方式,延续好珍贵的“文化血脉”。
|
在传承中,这些手工艺人不断尝试创新。近几年,除了传统的龙凤祥云、瑞兽锦绣题材外,他们还“试水”了卡通画、欧式抽象图案,以及塑造了蜥蜴、蛇、青蛙等立体作品。
非遗技艺与商业力量并不冲突,漆线雕技艺也已开始出现在酒类外包装等,让传统技艺创新生变。商业力量的注入,让其拥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力。
非遗技艺需要能静心琢磨技艺的传承人,而这份静心,则要源于热爱与坚守。
如何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上漆线雕,更好地将这份古老技艺延续下去,这不能只依靠企业,或者传统手艺人的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全社会各方来共同去推动传承与新生。目前,漆线雕技艺已然开启了这条“新生”之路,但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