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投注官网

图片
球探体育比分:2月1日
分享
第5期 "红颜"触网焕新生 上阵"父女兵"守候漳州八宝印泥
  • 杨锡伟在教授印泥厂的学徒捣制八宝印泥
  • 调制好的印泥分装到不同容量大小的瓷缸中
  • 分装好的八宝印泥,一块小小的印泥需要经过熬制草药、调配印油等几十道工艺
  • 精心调制出来的漳州八宝印泥,红而不燥,细腻厚重,钤盖在书画上色彩鲜亮,百年不褪色
  • 漳州八宝印泥厂一角,目前仅剩该厂一家真正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中草药泡制印泥

或许这一生,杨锡伟就是要与漳州八宝印泥结缘的。从儿时的耳濡目染,到日后的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厂长,再到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他的话说,他跟八宝印泥是注定的缘分。

对于八宝印泥的传承,面对记者,杨锡伟侃侃而谈的是一个“变”字:“包括八宝印泥在内的‘非遗’项目,要做大,出路无非是增加潜在的消费者,增强‘生命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要靠创新,既存留传统手法,又不拘泥前人,顺应时代而变。”

杨锡伟在教授印泥厂的学徒捣制八宝印泥 魏培全摄

儿时的“印记” 长大后的“技艺”

1964年,杨锡伟出生在漳州市区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打锡巷,当时的打锡巷集中了漳州民间很多传统工艺作坊,邻居住着的那位八宝印泥传承人,更是对他影响深厚。打锡巷上的一切,在杨锡伟的童年中留下深深印记。

可能真是注定的缘分,1982年,省政府拨专款兴建了八宝印泥大楼,成立漳州八宝印泥厂。5年后,杨锡伟也机缘巧合地调入漳州市八宝印泥厂。

此时,漳州八宝印泥厂处于较为稳健的发展时期,身为厂部供销人员的杨锡伟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参加学习小组,认真向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八宝印泥的制作工艺。

“嘿,小鬼,快上来帮我熬药!”厂里的老师傅经常叫杨锡伟帮忙,自小对印泥就有浓厚兴趣,杨锡伟自然很是乐意。在帮忙的过程中,他一边向老师傅学习如何熬制草药,如何调配印油等诸多工艺,自己也一边思考,并经常动手进行试验。

靠着勤奋好学跟刻苦钻研,杨锡伟逐步掌握了八宝印泥的整道制作工艺,他还一直反思传统工艺中的不完美之处,不断尝试创新,也为日后八宝印泥度过低谷并再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宝印泥制作中 魏培全摄

旧时的“困境” 新生的“秘籍”

上世纪90年代初,漳州八宝印泥厂曾走过下坡路。“当时欠下近200万元的银行贷款,厂里的流动资金仅剩下300余元,印泥厂一度濒临倒闭。”杨锡伟说。

要使八宝印泥厂起死回生,就要先在质量上交出满意答案。杨锡伟接手后,在老秘方的基础上加入了新药材,调整了印泥配方的前后顺序。重获新生的八宝印泥,可以在高至120℃或低至-15℃的极端气温里使用,百年不变色。

“当时压力很大,连工资都发不出去。”要想扭转这局面,钱是绕不开的。因为没钱,员工第一个月的工资,还是杨锡伟向朋友借的。他向员工表示,大家要是相信他,就留下来,但工资要拖一个月才能发。没想到员工们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有信心,八宝印泥厂能够起死回生。后来,漳州市财政划拨了10万元作为印泥厂的周转资金,这也成了他们的救命钱。

经过10年的努力,杨锡伟终于带领大家走出了低谷,2007年印泥厂还清了所有债务,也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仅如此,八宝印泥也浴火重生再次走向辉煌,再度成为书画名家的不二之选,并成为印泥行业惟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品牌。

如今,在国内仅剩漳州八宝印泥厂一家真正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中草药泡制印泥,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其配方为绝密级,目前除了杨锡伟,没有人掌握其具体配方。除印泥的配方是绝密外,印泥制作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也是保密的,只有一两道工序可以向外界展示。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锡伟深知,只有永葆工匠本色,才能确保八宝印泥永不褪色。他一刻都不敢怠慢,除了让漳州八宝印泥重放光彩,他现在还在不断创新着产品。做精做细,这是他发展漳州八宝印泥的理念,“传统的东西,量做得太多,质量就容易下降,这会砸了自己的招牌。”他想做的是品牌,而不是商品,“如果做成了商品,那就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了!”

杨锡伟介绍,他现在全力以赴,主攻高端印泥的制作。“高端印泥,里面含有大量金箔,不会脱落变色,价格也比较高。”他说。

杨锡伟正计划的另一个营销,就是用漳州另一个“非遗”产品——克拉克瓷做成印泥的盒子,创造一个双“非遗”产品。“我想用八宝印泥带动别的‘非遗’产品,互相促进。我们还可以在克拉克瓷上创作水仙花,推广漳州文化。在盒子底部刻上年号,未来,它就是一个可以追溯历史的收藏品。凭借这个,我们就能赢得高端市场。”他说。

漳州八宝印泥厂一角,目前仅剩该厂一家真正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中草药泡制印泥 魏培全摄

“触网”的“生机” 走出国门的“契机”

网络时代来临,为传统技艺的复兴带来了新契机。杨锡伟力邀女儿杨煜参与到印泥的网络推广上来。父女俩携手展开了双层次作品生产与销售,走出了特别的行销之路——父亲负责高端作品的创作,引领技艺的转化与下移;女儿则落实“互联网+”,为网民谋划可消费的大众产品,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杨煜自小就跟随爸爸做印泥,对产品很熟悉。很快,她就组织一个年轻团队开了两家网店,通过微信、淘宝等工具拓展网络销售。“国内,特别是北方的消费者不太了解八宝印泥。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照片和文字,介绍八宝印泥的历史渊源,使他们对产品有信心。营销方面,则是持续不断地做活动,例如中秋、国庆等节日的促销活动,‘双11’我们也报名了。”她说。

“漳州是个小地方,八宝印泥的推广受很多因素制约。我作为本土漳州人,特别想利用网络推广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一直在摸索哪种产品适合网络行销。会选择网络购物的人,多数是理性的消费者。所以,我就研发推广一些价格低、性价比高,但是又能代表漳州八宝印泥形象的产品。” 杨煜说。

谈及网络销售的收获,杨煜并没有强调销售额,而是更看重与网民的沟通。“开网店的好处就是有评价机制。我们收获好评和肯定,也可以及时收集一些网民的建议。”为了增强黏性,杨煜还开辟微信公众号,发布印泥小常识以及教学视频,教粉丝们使用八宝印泥。杨煜创作的文章里还很“懂行”地结合了“傅园慧”等热点事件,阅读量也很可观。

“文化情怀是我们进行‘非遗’推广的最大动力。我们通过讲好故事将自己的独特形象树立起来。互联网推动‘非遗’产品被更多有文化情怀的人了解,从而使之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杨煜说。

精心调制出来的漳州八宝印泥,红而不燥,细腻厚重,钤盖在书画上色彩鲜亮,百年不褪色 魏培全摄

如今,漳州八宝印泥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为“漳州三宝”,产品走上了线上销售渠道,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也“走出”漳州,远销台湾、东南亚、全国各省市。

在漳州市政府的组织下,杨锡伟曾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到马来西亚参加“2016中国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漳州的“非遗”文化。在马六甲,杨锡伟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华人华侨对我们的评价很高,一些老外也很喜欢中国文化。这次去马来西亚,我们就和当地一家企业对接上了,行销漳州的八宝印泥。”

“一些日本、东南亚国家的旅行团队,到福建旅游会专程过来拜访我们。看到八宝印泥,他们很激动。也有一些本地人,到美国等国家旅行之前,会购买八宝印泥送给华人华侨。事实上,中国的‘非遗’文化在海外很有市场。对于我们传承人来说,现在最缺的就是海外推广平台。我们真的希望能借助政府力量,将‘非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买卖,是对‘非遗’产品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杨锡伟说。目前,他一方面计划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用稳定的效益来保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他也正在着手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让八宝印泥这一传统技艺长久发扬下去。(东南网记者陈惠华 林永清

 


网络时代来临,为传统技艺的复兴带来了新契机。漳州“八宝印泥”的传承人杨锡伟力邀女儿杨煜参与到印泥的网络推广上来。父女俩携手展开了双层次作品生产与销售,走出了特别的行销之路——父亲负责高端作品的创作,引领技艺的转化与下移;女儿则落实“互联网+”,为网民谋划可消费的大众产品,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文化情怀是我们进行‘非遗’推广的最大动力。我们通过讲好故事将自己的独特形象树立起来。互联网推动‘非遗’产品被更多有文化情怀的人了解,从而使之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杨煜说。

“传统的东西,量做得太多,质量就容易下降,这会砸了自己的招牌。如果做成了商品,那就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了!” ——杨锡伟

记者 林永清
记者 陈惠华
编辑 王培欣
昵 称: